“不管是否情愿,生活總在催促我們邁步向前。人們整裝、啟程、跋涉、落腳,停在哪里,哪里就會燃起灶火……”
上周五,《舌尖2》開播,這一次,咱們重慶人一定不能錯過——《舌尖2》加重了重慶美食的分量,7集中占了3集,涉及的重慶美食當然是小面、火鍋、食材作料3個方面。
想知道《舌尖2》都去了重慶的哪些地方嗎?又有什么特色?昨天,時報記者走訪《舌尖2》部分拍攝點,為你提前打探。
火鍋
拍攝地:曉宇火鍋、枇杷園火鍋
播放時間:預計5月23日第6集《相逢》中播出
既草根,也優雅
“生活就像炒料,火候對了才有味道”
渝中區枇杷山正街,從彎曲狹窄的馬路蜿蜒而上,找到一個不能停車的地方,“曉宇火鍋”就在這里。熊孝禹是老板娘也是“丘二”,給這一桌遞了菜單,又到下一桌收拾碗碟,抬頭又和客人打起招呼。
午休時間,李女士從江北五里店開半個鐘頭車,擠過擁堵的黃花園大橋,到這里來吃火鍋,王女士則從南岸區趕來與她會合。3年前,她們愛上這個味道,有時一周要來4次。
1997年,曉宇火鍋店開張,老板張平一度放棄這家店到北京闖蕩,“生活就像炒料,火候對了才有味道。”最終他回到重慶,開始“琢磨重慶味道的火鍋”。
在張平心里,重慶味道的火鍋,除了地道的口味,還要有輕松、熱鬧、熟悉的氛圍,才能吃出感覺。所以,盡管如今曉宇火鍋的加盟店開到了鄭州、武漢,但從不追求裝潢。
《舌尖2》拍攝了這家火鍋店,然而老板張平并不想借機漲價:“客人都是老朋友,不能就此不顧情分。如今,張平在重慶大學上MBA,他想做一個本土草根火鍋品牌。
“但聞人語響,不見山上人”
與曉宇火鍋的草根路線不同,南山火鍋一條街上的枇杷園火鍋走了另一條路。這座占地約10畝的火鍋店,桌子很多露天,隱沒在一片枇杷林里。
晚餐時間,200多輛車從山下上來,1000多名食客走入這片林子。站在停車場,但聞人語響,不見山上人。230張桌子錯落有致地“撒”在山坡上,很多就擺在枇杷樹下,別有滋味。大概就因為這些,《舌尖2》用了航拍。
王女士來這里吃過多次,昨天她在這里給廣東朋友接風。和別處不同,在這里吃火鍋,少了喧囂,沒有赤膊上陣、猜拳喧鬧,只有同桌的輕聲細語和火鍋的咕嘟聲,在重慶溽熱的夏季,卻也能體會到一些清靜。
老板邱松重視火鍋的品質,他自己建了一個宰牛場,以便選擇最好的食材。邱松覺得,重慶人也有內斂一面,他兼顧這個特點,使得枇杷園火鍋異軍突起。
今年39歲的邱松,思索著如何使重慶火鍋更適合大眾,他設想有一天,重慶火鍋做大品牌,走出重慶,到上海、北京立足,去美國、歐洲開店。
小面
拍攝地:楊家坪老太婆攤攤面
播放時間:預計5月30日第7集《三餐》中播出
“吃的是味道,品的是人情味”
把火開到最大,71歲的廖婆婆一把提起10斤裝的菜油桶,咕嚕咕嚕的往燒得冒青煙的大鐵鍋里倒,再切一斤半的牛油進去,下豆瓣,炒姜,20斤的牛肉就可以下鍋了。
“好香……”廖婆婆的徒弟守在鍋邊,邊吞口水邊記下步驟。去年8月,《舌尖2》在這家店拍攝了3天。
花了20年摸清楚重慶人的喜好
20年前,廖婆婆在家門口干起了這家面館,巷子深處,全靠回頭客。“那個時候,每天凌晨3點半就要起來炒料。”廖婆婆有3個兒女,大兒子從小隨她一起學習,二女兒是打了十多年的調料,小女兒也是挑面能手。
昨天下午4點,廖婆婆正在燜牛肉,這是制作牛肉面的主要作料。“20斤的牛肉先要用熱水煮到七成熟,然后切成大手指頭的2倍大小,保留下煮牛肉的水。”廖婆婆說,她用了20年才慢慢摸索出重慶人的口味。
小面最重要的是辣椒 牛油是絕配
牛肉在大鍋里燜煮的間隙,廖婆婆跑到隔壁房間用手輕輕撥弄辣椒,把壞掉的辣椒籽挑出來。
廖婆婆說,辣椒是小面的靈魂,辣椒可以給小面帶去辣味、香味、顏色和鮮味。“一碗5元錢的小面,里面有12種調料,辣椒無論如何都不要少。”
廖婆婆的辣椒都是定點采購,把辣椒磨成粉,不要太細,會損害辣椒的鮮味,放在面里也不好看。“將新鮮的菜油燒熱,放上各種香料反復翻炒,香料不能炒煳,不然菜油就廢掉了。”等菜油冒起青煙,將熱油直接淋在干辣椒面上,直到菜油淹沒了所有的椒面。
或許你不知道,辣椒和花椒的絕配其實是牛油。“牛油可以突出辣椒和花椒的味道,是小面麻辣鮮香最重要的秘訣。”廖婆婆說,將混著牛油的熱菜油倒在花椒、海椒上,味道就全出來了。廖婆婆說,一碗成功的小面,關鍵要用心。
下午1點半,店鋪準時收工。家住謝家灣的劉旭帶著兒子趕來吃關門前的最后一碗。“這個面館開了20年了,我現在還帶著我的兒子來吃,吃了就在店子里面吹龍門陣,就像老朋友一樣。”60歲的劉旭說。
路過的街坊在店里聊家常,開著豪車的食客從外地趕來就為了一碗小面。“他們喜歡這里,吃的是味道,品的是人情味。”廖婆婆的兒子秦云說。
食材、作料
拍攝地:棉花街市場、石柱三星鄉、酉陽
播放時間:未定
重慶的“重口味”
食材來自全國各地
渝中區棉花街農貿市場,是重慶最大的火鍋原料批發市場。凌晨2點,當這座城市已經入睡時,這里卻是人聲鼎沸,幾乎轉不開身,喧囂會一直持續到東方天色發白。每一家火鍋店,都想搶在前頭,挑選最好的食材。
唐林在市場里經營有些年頭了。每天從他家店里出售的腰子、腦花、毛肚……每樣都達1000斤。在這家市場里,共有120多家經營戶。江西的鴨腸、新疆的毛肚、山東的黃喉……食材從全國各地空運過來。
石柱的“紅地毯” 酉陽的青花椒
提到重慶人的口味,“麻辣”不得不提。去年8月,《舌尖2》曾到訪石柱縣三星鄉拍攝了石柱的鮮辣椒。
石柱有“中國辣椒之鄉”的美稱,每年8月是石柱收獲辣椒的季節,辣椒就像紅地毯一樣的鋪滿整個山坡,村民就在田間勞作,要趕在辣椒最新鮮的時候采摘,這些辣椒將以最快的時間送到主城、全國各地甚至世界各地,出現在我們的食物里。
除了“辣”,“麻”也不能少。酉陽的人都知道一句話:來酉陽,吃花椒。重慶有20多個區縣種植青花椒,其中酉陽集中連片、管護較好的青花椒種植基地就達16萬余畝,有2.5萬余戶、5萬多農民從事青花椒產業。
酉陽政府稱,目前酉陽青花椒種植基地的建設正在推進,如果建設成功,或許你吃的花椒,就是來自這里。
拍攝花絮
一個鏡頭拍4個小時 比老板還起得早
央視拍攝《舌尖2》,眾多店主都表示,拍攝方非常勤奮,而且很神秘。“他們一群人過來,叫了幾碗面吃完了,完全看不出來是來拍攝的。”老太婆攤攤面老板秦云告訴記者,攝制組在他們的店里拍了3天,早上3點鐘就起來,幾乎拍攝了小面制作的全部過程。
“那幾天下著雨,他們就在外面拍。”秦云說,無論是煎海椒還是燉牛肉,拍攝組都采取了近距離特寫,為了呈現一碗麻辣小面的鏡頭,甚至拍了4個小時。
“他們會問我們的故事,問我們的經歷,問我們和火鍋的緣分。”枇杷園火鍋店店主告訴記者。 昨天下午,記者采訪《舌尖2》一姓丁的編導,對方告訴記者,當時他們手里其實有近10家重慶本土的火鍋店,但是他們看中的是背后的故事,能夠體現社會變遷、人文情懷的美食。